王辰院士:肺功能检查需要严格规范、质控标准更高的操作;宋元林组长:让必要技术、方法真正落地丨「肺功能检查操作标准实用课程」上线 2021.3.6

       慢阻肺诊断为何在基层这么难?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有多重要?这是一道被呼吸人屡屡提上「桌面」却难以得到真正解决的「长期命题」。知晓率低、差距大、操作不规范、谈不上质控……这些痛点已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2020年9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中央抗疫国债疾控类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显示,国家首次拨专款为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肺功能检查和慢阻肺筛查等相关知识培训。

       采访视频中我们看到,对于肺功能检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用到了三个「至关重要」:肺功能检查是一个至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呼吸疾病的临床诊疗至为重要;肺功能检查的规范操作的要求和演示,推行肺功能检的内容,对于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至关重要。

肺功能检查应当与量血压、测血糖一样得到广泛普及。肺功能检作为呼吸疾病检测中最为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慢阻肺、哮喘这些气道损伤性疾病或者气道狭窄性疾病,具有特殊和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像肺间质病这种引起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疾病,也有其特殊的能够评价患者病理生理程度的角度。而在日常的肺功能检中,最重要的就是通气功能的检,有时候还需要加上弥散功能的检测等其他检测方法和手段,但最基本的、包括适合于在基层医院完成的,就是通气功能的检测。

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生对肺功能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究竟掌握程度如何呢?早在2013年,用三年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宋元林教授做的社区流调(受原卫生部全国肺功能筛查/科技部慢阻肺社区规范化诊治项目支持)显示:上海地区包括嘉定、崇明、青浦,徐汇等4个区的8个社区卫生中心,一半位于市区,一半位于郊区,最后的社区流调情况显示,郊区社区卫生中心92%诊断出来的慢阻肺病人从未做过肺功能检,病人和家庭医生对肺功能的知晓度极低。在当时经济较发达的上海尚且如此,全国其它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病人没做肺功能检,显然家庭医生没有让病人做,或者说医院没有肺功能室及肺功能设备。

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肺功能学组与基层呼吸联盟牵头对上海50家二级医院医生和部分社区卫生中心的肺功能操作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前摸底考核,结果十分令人担忧,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医师基本上对肺功能的概念和操作不了解,更谈不上标准化操作和质控。而在会操作的二级医院的医生、甚至已经做了多年肺功能检的技师中,培训前60%的人员操作不规范、不合格。由此可见,在基层,规范的肺功能检是多么匮乏。此后,两个学组牵头开始对这些医生进行轮番培训,让基层医生重新回炉,培训之后进行严格考核。

肺功能检在基层正面临着尴尬局面。宋元林主任介绍,慢阻肺在十三五期间才纳入国家四大慢病之一,起步较晚,而要想把呼吸慢病管好,如果连肺功能检都不做,也不能筛查、诊断、随访,在社区能管好呼吸慢病很难成为现实。这五年对于社区来说,大多数参加过慢病研究的社区医生可能才有机会接触到规范操作的慢阻肺检培训。比如上海,我们当时有科技部项目到社区进行慢阻肺筛查和管理,有机会对社区医生进行肺功能操作培训,送给他们肺功能检仪器,以及让他们跟着我们看门诊,这些社区医生对慢病管理逐步开始有想法、有认识的,也懂初步操作。但如果没有经过前期与三级医院之间这种课题合作的,很少有机会接触肺功能。比如有些全科医生尽管参与相关培训、听过课,但实际上自己能操作肺功能仪器,能出有一定质量保证的肺功能报告的,少之又少。这就是现实情况。以前对全科医生的水平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当他们分到社区以后,也没有正规的进修计划,即便哪个学科认为需要他们来合作,也是一年半载的课题,课题结束就画上句号,都不是系统性的培训。因此,多年以来,我们在社区合作当中发现的问题是,整个社区的肺功能检无论从理论知识还是从掌握操作,都很难完成。目前我们讲的「双向转诊」、「慢病下基层」、「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若不是以社区医生真正掌握这些规范操作技术为前提,都是很难真正落地和实现的。

值得鼓舞的是,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去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由国家在中央抗疫国债支持的2020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中设立的子项目,国家首次拨专款为全国50%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肺功能仪,旨在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开展肺功能检查评估的能力,能够提供慢阻肺、哮喘等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和健康管理服务。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各学组中,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作为一个新近筹备建立而成的学组,对国家启动抗疫国债疾控类项目中的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十分关注。身为学组组长的宋元林表达了完成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以国债项目为契机,面向基层,真正让知识点、基本技术『落地』,真正让基层医生掌握呼吸慢病筛查管理的必要技术、手段、方法」,达到「同质化」的标准。

宋元林认为,国家首次拨专款为全国50%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肺功能仪,最大的优势是「自上而下、直接对接」。国家直接把肺功能的机器为基层医疗机构购买了,并且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因素在里面,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自上而下」的这种形式容易能顺利开展下去。以往让基层自发倡导,比如做慢阻肺管理,自下而上去呼吁,没有政府层面的支持,这种项目往往做不长久,一方面缺乏持续的投入,另一方面缺乏持续的关注。而国债项目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国债项目启动也给基层医生带来了机遇,宋元林举了一个实例来说明:我们很快就接到了上海市徐汇区CDC和徐汇区卫健委通过医务处直接与我院的联系,收到了《关于开展上海市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的通知-沪卫疾控便函【2020】36号》,医院也高度重视,一致认为,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地使全区疾病系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综合防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紧接着,我们中心就联合中山医院开展了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线下集中培训,并面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发了培训通知。

机会摆在我们眼前,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操作!操作!还是操作!宋元林教授回答,培训基层医生的肺功能检查,掌握参数必须精准,只有实际操作培训过关,才能进行肺功能测试。所有内容、细节,都体现在实际操作当中,因此,肺功能测试就是强调实际操作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反复实操,反复练习,规范化操作,达到更高的质控要求。

为配合「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呼吸界》和中华医学会呼吸学病学分会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联合制作了系列视频《肺功能检查操作标准实用课程》,在上海朔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开发面向全国基层医生的肺功能检查实操技术技能的培训平台。该系列课程共包括七个课程内容,由七位呼吸界专家录制完成,包括:《便携式肺功能仪的操作》、《肺功能设备校准》、《肺功能检查前受试者准备》、《肺量计检查操作过程》、《肺通气功能检查的报告解读》、《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方法及结果分析》、《肺功能仪使用后的消毒和注意事项》。